由工業園區轉向生態工業園區EIP,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就從理論和政策層面開始研究了,人們認識到過去工業采用的單向發展模式:資源─生產─產品─廢棄污染是工業造成社會巨大危機的根源。如果工業發展模式改成:資源─生產─產品─消費─廢棄物再資源化,將原來的單向發展變成循環發展,這樣就成為可持續發展了。因而90年代從學術界、工業界和各國政府都開始重視EIP的發展,認為這是工業園區轉向循環經濟的方向。
生態工業園的特征
生態工業園區EIPs是由制造業和服務業組成的一個社區,社區內的企業間通過在環境管理和循環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從原材料提取到產品生產、消費再到廢棄物處置的全生命周期,整個生命周期形成一個物質和能量的閉路循環系統。通過這種合作,整個社區可以實現一種集體收益,而這種集體收益是遠遠大于單個企業各自為戰帶來的收益的總和,也就是可以產生1+1>2的效應。
根據近10年國外對于EIP研討的狀況,EIP的發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①通過企業之間的物料和能量交換,提高資源的總體利用效率,因而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例如通過跨工廠的能量階梯利用和廢熱發電聯產提高能源利用率;跨企業的廢水重復利用,使新鮮水消耗總量下降。
②好的EIP都有完善的公用工程基礎設施服務,使入園企業可以分享水、電、氣/汽服務,使投資下降。這種基礎設施服務有的是一體化建設時統一建設的;更多的是引入第三方專業公司(例如氣體生產公司、水處理公司、物流公司等)來進行專業服務。
③考慮園區的多功能性,園區不僅是生產單位,也是員工的溫馨生活園地;還應有好的社會服務。例如可達性好的交通運輸,為物料運輸及人員流動提供便捷的手段;供社會交流的廣場和會展中心;供休閑餐飲的服務等等,做到服務共享。
④可持續發展的三維度:經濟—生態—社會統一協調發展,留有足夠的綠地景觀設計,并考慮到與鄰近周邊城市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⑤網絡化信息共享,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園區內實現網絡化的企業和管理中心聯網,企業能及時了解園區信息,在企業保持法人獨立的基礎上,管理中心也可以監控到企業的信息,在緊急事故發生時可以切換到事故應急狀態,進行應急指揮管理。
⑥園區內產生的廢棄物盡可能要自行消解處理。一方面集體收集/處理廢棄物,使三廢處理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園區內的3種產業應該平衡發展:即生產企業—消費企業—分解企業(靜脈企業)。例如法國里昂的Salaise-SablonsEIP一共22家企業,不到1000名員工,就包括2家靜脈企業,而且這兩家處理廢物的企業員工占園區總員工數的30%左右;
⑦新設計的EIP要最大化采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氣體(Biogas)等,至少是部分能源要自行解決,這也是綠色化的標志之一。
⑧新園區特別注意知識共享和創新。園區內配備一定的科學研究機構或技術中心,特別是環境保護科研機構,這是園區保持活力和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國外化工園區從上世紀經濟上的產業聚集獲取競爭優勢,發展到如今從生態文明建設出發,按循環經濟原則來發展工業共生的生態工業園EIP,不論從理念上還是在內涵上均有很大改觀。對于中國化工園區未來發展而言,從工業生態學更寬泛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制造等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可以讓入園企業在經濟上、環境上和社會各方面均得到受益,這是化工園區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