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初起,美國在具有豐富石油資、眾多煉廠和交通運輸便利的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率先采用基地型集中模式發展石油化學工業,在該地區逐步形成了巴吞魯日、諾科、貝敦、博蒙特、阿瑟港、迪爾派克等一批大型石油化工產業聚集區,開創了世界化工園區大規模建設和發展的先河。
二戰結束后,日本及西歐發達國家借鑒美國模式,相繼在沿海、沿江地區建起了石化產業較為集中的石油化工產業帶,促進了戰后經濟的恢復和騰飛。在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東京灣、伊勢灣與瀨戶內海、大阪灣等三大地區,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和德國路德維希港等地區,逐漸發展形成了較為集中的大型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這些化工產業聚集帶和聚集區經過長期的經營發展,具備了現代化工園區的基本特征。
而近30年來,發展中國家借鑒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發展經驗,采取集中化、規模化、基地化、煉化一體化、園區化的發展模式,在化工園區建設方面取得很大進展。在韓國蔚山、麗川、大山,沙特的朱拜勒和延布,泰國的馬塔保,印度的賈姆納加爾等地區,先后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級規模、產業聚集程度更高的石化工業園區。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世界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升溫和天然氣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天然氣加工利用為主要內容的大型天然氣化工園區開始在一些重要的資源國逐步興起。
信息來源:興園化工園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