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60年代,德國巴斯夫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的建設開啟了世界化工園區建設發展的雛型和先河,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逐步發展成為由多家工廠組成的生產網絡,主要用以實現協同化的綜合生產。
德國是傳統的化工強國,有巴斯夫、拜耳、漢高等化工巨頭。除此之外,據統計,德國國內化工公司中,97%為中小型企業。
相比大型化工企業,中小型企業的設備相對分散,用途也比較單一,單位生產成本較高。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廢物更是難以收集,使得處理難度和費用都顯著增加。
在環境壓力和運營成本的雙重因素下,相對集中的化學工業園區逐步成為了化工企業倍加推崇的協同生產模式,化工園區的出現基本解決了以下三個問題:
分散風險
主要用戶之間通過所有權或者服務定價方式來分擔基礎設施的成本和規避服務運營的風險。以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為例,園區一體化每年為巴斯夫公司節省總成本超過10億歐元。
提升效率
通過建立更加中立和透明的服務關系,以促進現場服務組織的工作效率。
吸引合作
園區運營方盡量完善基建的補充和建設,吸引更多的生產公司加入,補充上下游企業,完備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化工產品鏈長、關聯度高,上道工序的產品常是下道工序的原料,原料、物流、能源成本均能大幅降低。例如寧波大榭化工園區內,煙臺萬華生產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鹽酸會導致廢鹽酸的出現,而園區內的一家生產氯堿的公司剛好可以以此鹽酸作為原料使用,同時產生的二氧化碳被凈化后可以被一家食品公司所利用。
我國化工品種類紛繁,園區化是加速淘汰化工落后產能的有效手段,我國化工園區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以德國園區為模板,在1984年就在天津設立了經濟開發區,并于2005年建立了面積為27平方千米的化學工業園區。德國化工園區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于我們來說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我國借鑒了德國以及美國的園區發展,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建設了大量的化工園區。據統計,2017年我國有601家化工園區,超大型和大型園區的數量僅占我國化工園區數量的7%,中小型化工園區仍占較大比重。
化工園區的發展狀況也參差不齊,尤其2018年下半年至年末,多起血淋淋的化工事故不得不發人深思: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自己的特殊性問題?
園區爆發式增長,空置率高
據數據稱,2004年全國范圍內僅17家化工園區,到2009年,僅5年的時間暴增至200家。而到2017年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01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61家,省級化工園區315家,地市級化工園區225家。
13年的時間,我國化工園區的數量翻了30倍還多,但是另一個數據指出,園區的企業入駐率約50%,也就是說依然存在的較高空置率,這也就意味著共享服務的利用率有待提升。因此,目前來看,促進企業入駐以提升現有園區的使用率并且完善園區的基礎建設已比繼續增加園區數量更有實際意義。
管理水平落后
雖然國家級的園區已經擁有較為先進的管理水平,但是較小規模的園區尤其是西部地區,還主要由政府部門經營。往往他們對于化工生產需求的經驗極為有限,并且對于出現的問題難于給予較為即時的正確反饋。
規劃水平有限
許多小型化工園區在服務規劃和整合方面沒有得到優化,例如園區的安全和環境保護,污水處理,危險化學廢物處理設施,公共事故應急池,危險化學品車輛管理設施,應急響應和救援指揮系統等。
目前我國多個省份推出政策禁止新增化工園區,限制化工園區的數量,化工園區絕不是簡單的生產工廠堆積,而應該是協同合作的有機整體。在將企業搬遷入園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園區的“內外兼修”。
文章來源:興園化工園區研究院